民间俗语 "春捂秋冻" 蕴含养生智慧,不过 "捂" 要讲究部位,而不是“不减衣服”这么简单。
春季气温起伏大,脑血栓、中风、高血压 、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!掌握简单的方法可降低发病风险。
春捂的好处
保护阳气
在中医看来,春季是阳气上升的时期,春捂有助于顺应阳气生发的规律,维护体内阳气,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调节人体恒定温度
不管季节如何改变,人体的正常体温必须保持在37度左右。春捂可以帮助稳定人体的恒定温度,因为过早脱掉厚衣服会破坏人体对恒定温度的调节功能,从而影响身体健康。
适应季节变化
初春时,寒流和强冷空气频繁南下,导致气温快速下降。春捂能够帮助身体适应这种冷暖交替的环境,减少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。
抵御风寒
春季天气忽冷忽热,变化频繁,过早脱掉厚衣服容易使身体受寒,从而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冬春季的传染病。春捂可以帮助身体适应这种多变的气温,从而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。
“春捂”应该捂多少天?
“春捂秋冻”是指在春季天气刚开始变暖时,不要急于脱下棉衣;而在秋季天气开始转凉时,不要急着增添衣物。春捂的具体时间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情况来调整。
一般情况下,即使气温回升了,也得多捂7天左右,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,身体才能适应。
如果过早脱掉棉衣,头部、下肢、手部、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,因不适应而受寒,从而诱发疾病。
春捂:能预防5种严重后果!
预防感冒
春季气温多变,过早减衣会使人体不能适应温度变化,容易感冒。
预防消化不良
腹部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消化不良、腹痛、腹泻等问题。
预防青光眼
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眼压升高,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。
预防心梗
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,增加心脏负担,可能引发心梗。
预防中风
寒冷天气和血压波动容易诱发中风。
“春捂”的身体部位和方法
头颈部
头颈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,容易受凉。方法:建议外出时戴围巾、帽子,保护风池穴和风府穴,避免风寒侵袭。
膝足部
“寒从脚生”,脚部离心脏最远,血液循环较差,容易受寒。方法:保护好膝关节和脚部,可以穿厚袜子、保暖鞋,避免寒气侵入。
腹部
腹部是脾胃的栖息地,容易受寒引发腹痛、腹泻。方法:建议穿高腰裤或加腹带,睡前用热水毛巾敷腹,保护神阙穴(肚脐)。
腰部
腰部是肾的所在地,容易受寒导致腰膝酸软。方法:建议穿保暖背心或马甲,热敷肾俞穴,保护阳气。
背部
背部是阳气汇聚的重要通道,容易受寒引发咳嗽、感冒。方法:建议穿保暖背心或马甲,睡前用热毛巾敷背。
现在扫描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
添加课程老师
可以预约郑承濬博士看诊
还可以免费获取郑承濬博士线上网课哦
报名热线:4008896819
作者声明: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感谢理解!以上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表任何医疗诊断,如有不适请线下看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