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氏奇穴“动气针法”理论及具体操作步骤
发布时间:2025-04-21 浏览数:89


动 气 针 法


关于动气针法,笔者早年曾拜晤过不少针灸医师,不曾见他人使用。此一针法甚为当时针灸名医董景昌博士常用及善用,董师之董氏奇穴施术简便,仅用「正刺」、「斜刺」「深刺」、「皮下刺」、与「留针」等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成果。

(图片来源董氏奇穴线下课程)


由于不拘泥于补泻,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-动气针法倒马针法。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,看有无改善,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。

(图片来源董氏奇穴线下课程)


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,首刊于1975年版(针灸经纬),老师亦甚赞同此名,遂沿用至今。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,但首见于1988年《北方医话》名之为「运动针法」并自谓首创,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,晚于董师则更久矣。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,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吕景山着的《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》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。

(图片来源董氏奇穴线下课程)


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,并有相对平衡点,所以常采用「交经巨刺」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,结果惊人。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,往往能立即缓解,例如三叉神经痛,董师针健侧侧三里、侧下三里两穴,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,可立即缓解;坐骨神经痛,针健侧灵骨、大白两穴,并令患者腰腿活动,亦可立即缓解。

(图片来源董氏奇穴线下课程)


虽说奇穴有奇用,但是动气针法的好处也是不可忽视的。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用,更过合于十四经穴,不但适用于缓解痛处,用于内科,亦可行。例如个人用束骨缓解后头痛,用公孙缓解前头痛,用陷谷缓解太阳穴偏头痛,用中渚缓解腰痛,支沟缓解腿痛,取穴均只一穴,立即缓解,动气针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。


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

1


先决定针刺穴道。

2


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,即为得气现象,然后捻针,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,病痛便可立即减轻,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,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,可停止捻针,视情况留针或出针。

3


如病程较久,可留针积久,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,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。

4


如病在胸腹部,不能活动,可用按摩或深呼吸,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,疏导病邪,例如缓解胸闷胸痛,针内关,然后令患者深呼吸,可快速舒畅。


(图片来源董氏奇穴线下课程)


动气针法简单实用,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。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易于按摩,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。依个人经验,仅就五输原络,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,灵活运用即可,值得推广应用。


究其作用原理,可以这样认为:每一穴皆可缓解十数种病或更多,《易经》说:「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水流湿,火就燥」,若针后不活动患处,则作用可能向各处放散而不能集中。


古人很强调治神,在活动患处时,个人神志专注集中于患处,所谓「动引其气」,穴位之缓解作用向患处集中,当然结果甚佳。


如果您想现场学习中医技术或者预约郑承濬博士看诊,可以直接私信公众号留下姓名电话或者微信,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学习,助理老师看到后会第一时间添加您。

报名热线:4008896819




作者声明:作品出自《黄帝内经中医穴道家庭保健急救疗法》董氏奇穴普及班|民间中医培训教材。(本文原刊于1975年「针灸经纬」2003年3月修改于加州针灸中医师公会),其中关于“疗效”文字稍作改动,并非完整原文。以上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表任何医疗诊断,如有不适请线下看诊。